来源:杭州休闲娱乐网 文章作者:佚名
 

 

 
 

  一、立 春
  早时立春之仪,由仁和、钱塘两县轮流递办。仁和县于仙林寺,钱塘县于灵芝寺,前期十日,民间整办什物,选集优伶、小妓,装扮社火,如昭君出塞、学土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教习数日,谓之“演春”。 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知府率僚属至庆春门外先农坛迎请勾芒神(为古代汉族传说中管农事的神)上城隍山太岁庙。迎时有大班鼓吹、台阁、地戏、秧歌等。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迎春之日如遇大雪,则主丰稔。每年立春日,由人扮勾芒神,在迎春活动中,或牵牛或驱牛而行,象征督促春牛努力耕种,预示丰收。此日有鞭打春牛之俗,为宋代的鞭春遗风。

  二、谷 雨
  杭谚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俗呼谷雨花,因其在谷雨节开花。旧时,凡有花之处,士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进行宴饮赏花,号曰花会。谷雨前茶农采茶,细者如舌,曰雨前茶。并种棉,民间有“要得棉,谷雨前”之谚。谷雨前后,布谷鸟飞鸣于桑间,云五谷可布种也,故名布谷。杭谚曰:“吃了谷雨饭,天晴落雨要出畈。”

  三、清 明
  清明前一日折杨柳枝,插在瓦檐和门户上。妇女将它插在鬓发,孩童则作一圆箍形,戴在头上。杭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节前后,杭人喜食螺蛳,俗谓:“清明螺,肥似鹅”。食后将其壳撒在瓦上,据说可以驱虫。清明节必食清明团子。清明团子,也称清明棵,用糯米粉和青蒿草混合揉成,团子呈深绿色。清明棵有糖馅,也有用豆腐干炒雪里蕻和春笋、胡葱等为馅的。又有不用馅而将青粉制成狗形的,谓之“清明狗儿”,或放于灶山,或藏于食橱,或用小篮悬挂,任其干燥,至立夏日,才用荠菜花煮熟给小儿吃,据说可以不疰夏。做香粉的青蒿,则是一种芳香植物,性凉,有消暑、散热、解毒的作用。其所以做成狗形,是因为俗说“三日猫、四日狗”,猫狗不生病,取其“健而贱”的意思。清明例应上坟。上坟时,每至坟山,先供土地,焚纸元宝送土地后,再供祖先,并在坟头盖新土。杭人上坟,不必定在清明,惟不得过立夏而已。清明日又有迎城隍会之事。明初,于钱塘门外设有厉坛,以祀无主孤魂。 清明有踏青之游,或湖或山。在清代,是日杭城尚有城墙上看鞑二奶奶之说。所谓鞑二奶奶,即为旗人妇女,清明日成群出游,始得见之,其装束与汉人绝不相同,见而以为奇。 解放后,机关、团体、学校多在清明日组织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四、立 夏
  杭俗立夏日食乌米饭和乌饭糕。乌米饭取乌饭叶子(又名精青叶)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 杭人又有立夏食“野夏饭”之俗。是日,儿童少年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蚕豆、竹笋任其采掘,然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自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厌胜而避灾祸。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秤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这日,杭人还必备十二种食品,有歌曰“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螺蛳苋菜酒酿糟。”杭俗还有立夏日吃“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三烧”者,烧饼、烧鹅、烧酒(甜酒酿)。“五腊”者,黄鱼、腊肉、盐蛋、海蛳、清明狗。“九时新”者,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此日也有“五郎八保上吴山”之谚。“五郎”谓打米郎、剃头郎、倒马郎(即倒马桶出粪者)、皮郎(典当中之小郎)、箔郎(打锡箔者);“八保”即酒保、面保、茶保、饭保、地保、像像保(即阴阳生)、马保、奶保(即以育婴为业者)。此外,还有十三匠(即木匠、泥水匠、石匠、铁匠、船匠、佛匠、雕花匠、搭彩匠、银匠、铜匠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杭州传统节日
·下一篇文章:杭州婚礼习俗

 
   


【相关内容】

杭州城市区划调整官宣落地!探索城市经济区划与结构功能更优解

佚名

杭州有了“文物医院”

佚名

杭州三天竺法镜讲寺

佚名

杭州北高峰灵顺寺

佚名

杭州中天竺法净禅寺

佚名

杭州韬光寺

佚名

杭州永福寺

佚名

杭州净慈寺

佚名

“闭关”维护保养4个月 杭州保俶塔露新颜

余雯雯

杭州首次突破人口千万大关 离第五个一线城市近了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