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朱自清从弹幕中走来,Z世代为何爱上网“追”课?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李大钊朱自清从弹幕中走来,Z世代为何爱上网“追”课?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高校名师UP主纷纷现身B站,势不可挡的碎片化学习中更需要有定力的思考

  李大钊朱自清从弹幕中走来,Z世代为何爱上网“追”课

   

  “我是一个中间人,我站在黑暗与光明中间”,不久前热映的《革命者》将一个有信仰有温度的李大钊还原得栩栩如生。电影上映的同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也在B站上开设讲述李大钊的课程,并结合电影中的不少桥段来解读历史和人物,弹幕刷屏中网友纷纷点赞——“大教授的课这么有温度”。

  据统计,目前在B站上活跃的UP主已经达到了220万,月投稿量达到了770万,去年6月B站正式上线了知识区,活跃用户近一个亿。随着B站影响力的增大,不少高校教师在这里成功“破圈”:粉丝超过1546万的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罗翔、有着“哲学王子”之称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集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于一身的陈平教授,网络成为他们传播知识的重要舞台。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B站既可以不断填补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从而获得信息和资源优势,又凭借包罗万象、个性张扬对Z世代有着强大吸引力,高校教师因此在学校的三尺讲台之外找到一种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发声、传递知识的渠道,并驱使着他们去寻找新的思路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受众。另一方面,网友们在学习中则需要更自觉、有定力地在碎片化讯息中进行选择和思考。

  “不一样的专业课”深受Z世代用户追捧

  高校教师在B站为何可以火出圈?这类老师的课件,内容或者风格,都极大满足B站主要用户——Z世代的心理需求。今年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年度峰会上,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表示,B站里活跃着中国大概一半的年轻人,用户的平均年龄仅为22.8岁,这个群体比上一辈人更愿意接受新鲜元素,新传播形式、新观点、别样风格对于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大家不是在等我,是在等待哲学”,王德峰在网络上一节课的开场白,也诠释了他“破圈”成功的真正原因,哲学可以成为当下人的精神养料。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面对客体、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如何去理解?王德峰通过举例西方人用刀叉吃饭是“技术”、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是“艺术”,将难懂的哲学原理变成通俗易懂的小知识,化繁为简,风趣幽默。

  相对论、黑洞、引力等知识对于Z世代来说艰涩难懂,但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峥的B站课程中,则变成了一个段子——“地球上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在地面,一个坐火箭星际旅行。回来以后,飞行员的年龄好像变化不大,地面上的同胞兄弟却已经成了老头,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这类授课方式颇受Z世代的青睐。

  《我的爸爸》 《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早已将李大钊这位烈士的形象深刻地印在Z世代的脑海中。于赓哲在课程中通过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之间相濡以沫的片段,来介绍这位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另一身份——中国最早女性解放的实践者,由此解读出Z世代更愿意聆听的“别样的内容”。





上一篇网文IP改编国风剧升温

下一篇体教融合,让学子扬威奥运赛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