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恶如仇的明清陇籍士人 有多“硬核”?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民俗 > 中国传统文化

嫉恶如仇的明清陇籍士人 有多“硬核”?


作者:佚名       来源于: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如果说在职官员进谏尚属常规操作的话,那么在野举子逮着进谏机会则猛人辈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建议都敢提。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 年)六月,兰州举人段坚上书,痛陈宦官监军之弊,请征还四方监军太监,销天下道佛之铜像以补军器,并天下僧道少壮者以实军伍。段坚进谏的时代背景是:明英宗因“土木之变”被俘,明代宗临危继位,剪除权阉王振党羽,同时广开言路,鼓励吏民上书。这原本是新君临朝后的一种政治姿态,没成想段坚不仅骂太监,连佛道两家也一勺烩了,打击面之广令人咋舌。武当少林听到消息赶紧自查——咱们好像没招惹老段吧?拆庙充军?这得多大仇哪!礼部官员看完之后暗道:段哥你够狠!但大家都是明白人,忧国忧民、慷慨陈词是一回事,谏书还得搁在礼部落灰。不过段坚仕途倒算顺畅,景泰五年中进士,授山东福山县知县,历任莱州知府,南阳知府等职,是兰州历史名人之一。

  3

  甲午战败,举国悲愤。一时间政潮、学潮暗流涌动,陇籍士人也有两件事迹震动士林和朝堂。

  第一件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进京赶考的甘肃举子参加著名的“公车上书”,共六十一人署名;随后意犹未尽,又有七十六名甘肃举子联撰《甘肃举人呈请废除“马关条约”文》,曰:“举人等生长西陲,于外洋交涉诸大端,每苦闻见不悉。然是非所在,人有同心。窃以和局不更,则中国万无自全之理。使因循姑息,苟图暂安,恐一倭得志,众倭效尤,剜肉补疮,终无上策。”恳请朝廷“罢可危之成约,树不敝之良图”。后因清廷已批准条约,该文最终未能呈上。

  第二件堪称有清一代进谏史上武德最为充沛之壮举。安维峻,甘肃秦安人,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十月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次年十二月被贬戍军台。

  据张大可《铁汉御史安维峻——读〈谏垣存稿〉札记》一文统计,安维峻虽然只干了十四个月御史,却上疏六十五道,除了谏言革除科场弊端和整顿吏治外,主要围绕甲午战败议和弹劾李鸿章等权臣。安维峻进谏频率之高、火力之猛,成就其朝野意见领袖地位,一时天下闻名,虽遭贬戍,却被誉为“陇上铁汉”。

  明清陇籍士人固然有其自身局限性,上文所述这些“硬核”操作,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制造舆论或对既有体制小修小补,毕竟无法挽救封建统治的衰落。但陇原前贤不畏权贵、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风骨仍然值得后人钦佩。

  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史勇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甘肃玉门4处石窟寺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篇“数字藏经洞”让你穿越历史对话“古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