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里的长征往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民俗 > 中国传统文化

回忆录里的长征往事


作者:佚名       来源于: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我们到达哈达铺时,正是一个晴天的上午。就在岷山那边,我们还能见到冰雹、雪花,可仅仅两天的路程,仿佛换了一个世界。现在,看到这金黄的谷穗,绿茵茵的草地,一排排整齐的树木,心情豁然开朗。当我们来到哈达铺镇子边一条河坝上集合时,群众主动聚拢来看我们。我们一边向他们打招呼,一边集中传达《守则》,各连政治干部又一次宣讲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哈达铺位于甘肃省的边缘,由于交通不便,物产运不到内地,东西十分便宜。一只百来斤重的肥猪,五块大洋就够了;一只肥羊,才要二块大洋;一块大洋可买五只鸡;一毛钱能买十个鸡蛋;蔬菜也只几毛钱一担。加上鲁大昌部队逃跑时丢下的大米、白面数百担,食盐数千斤,足够我们大大改善生活了。尤其我们这些福建、江西、湖南籍的干部战士,很久没闻到饭香了,一见大米、白面,顿时胃口大开。领导根据当地物质条件和全体同志的体力消耗情况,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

  我们团部的几个干部,加上通信员、警卫员、马夫,也来了个小会餐,我们找了一户汉族老乡家,借了他们的锅灶,来了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了不少的菜,真比过年还热闹,我们还请来了房东。房东大爷是一个谦和的老头。当王团长再次敬他一杯,他潸然泪下,解开紧扣的领子,慷慨激昂地站起来说:“红军乃仁义之师,如此尊敬百姓,自古至今实为不多。红军乃天降神兵,一夜攻克天险,自古至今亦属少见。老汉今年六十有七,愿代乡里向诸位一拜!”说完拂袖离席,右膝下跪。我与团长赶快扶起他,连说:“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与乡亲是鱼水之情!”“鱼水之情,好,佳句!好,鱼水之情!此话甚好!”他坐回席前,然后摇头喟叹道:“诸位,哈达铺自古是重镇,驻有大兵,远的不说,就说那鲁大昌的兵,一住多年,敲诈勒索,鱼肉百姓。你们初来,就如此赤诚相待,尊敬老人,实令人终生难忘!”这时他的老伴也凑上来说:“红军先生,你们不走了吧?”我说:“我们是暂时借住,路过这里,还要北上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房东大爷连连说好,同时跷起大拇指说:“有志气,中国有这样的军队,老百姓就有希望了!”少顷,他又激动地站起来,提高嗓门呼唤老伴道:“去将那坛寿酒取来,七十岁我提前过了!”原来,房东大爷六十五岁那年用糯米自做了一坛米酒,泡上当地盛产的当归,埋在地下陈藏,准备七十岁时开坛,与远在外地的儿孙开怀同饮。今天谈得投机,居然提前献出这坛珍贵的酒了。我们站起来,为老人敬酒。老人家激动得抖动着花白胡子,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连连说:“祝红军北上抗日,旗开得胜!”在相互祝愿中我们散席。

  这顿饭吃得时间很长,它留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它不仅温暖了我们的心,而且使我们深深感到人民子弟兵和老百姓真是一家人、一条心啊!我们有这样的靠山,这样的后盾,北上抗日又有谁阻挡得住呢!

  哈达铺整编在整个一年多的征途中,只是那么短暂的几天,可它给我们的印象却非常强烈。确实,毛主席在关帝庙前那鼓舞人心的讲话,给我们增添了战斗的活力,哈达铺也就成了我们长征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作者时任红一方面军一军二师四团政委)

  三军会宁大会师

  杜义德

  10月9日上午,碧空万里,阳光和煦。会宁城门楼前扎起了彩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夹道欢迎的人群,有部队,有群众,气氛非常热烈。我们由南门进入会宁城。会宁城内,万象更新,标语,人群,欢声笑语,使这座偏僻的小山城空前的热闹起来。与红一方面军的部队会合了。多么激动人心的会师啊!同志们悲喜交集地拥抱起来,手挽手地走来走去,兴高采烈地赠礼品,互相倾吐盼望之情,互相谈论一路来的艰辛,互相询问其他同志的下落……都为能够再次重逢而庆幸。

  这时,陈赓同志快步走向前来,抱住我热情地说:“辛苦了,欢迎你们!”我连声说:“谢谢!谢谢!”顿时,尝尽离别苦,倍觉会合甜的心情油然而起。我们红四方面军自1935年3月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到会宁会师的19个月中,曾经遭受张国焘南下错误方针和搞分裂活动的严重危害,两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吞雪团,吃草根,啃皮带,历尽千辛万苦,蒙受重大损失。今天,终于会合了,谁能不激动万分、不欣喜若狂。我当时只觉得,好像长期飘零在外的孩子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有党中央领导了,有自由了,感到非常温暖。同日,一直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总司令率领红军总司令部也抵达会宁城。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甘谷姜家庄:一代名将姜维从这里一去不复返

下一篇【溯源甘肃】班彪、班超父子的凉州情结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