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两千年前人间烟火气——汉代悬泉置的传食供给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民俗 > 中国传统文化

探寻两千年前人间烟火气——汉代悬泉置的传食供给


作者:佚名       来源于: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接待往来使者客人的肉食、粮食都有了,唯一还缺点调味品,不然饭菜显得有些寡淡无味。那么作为点睛之笔的酱类食物就该闪亮登场了。在汉代,酱一词表示不同的食物。一种是用盐醋等调料腌制而成的肉酱;一种是用麦、面、豆等发酵制成的调味品;还有一种是将鱼、肉、蔬、果捣烂制成的糊状食品。悬泉汉简中有较为丰富的酱类食物的记载。简文“·治清酱方:干脯一束渍之 ”就是一方供悬泉置厨房人员制作清酱的方子,做法便是以一束肉干渍之而成。亦是简文“·治血酱:血一斗,盐 ”中提到的“血酱”。从残存的文字记载可知,血酱的制作方法是以一斗血加盐等。推测这类酱应是以宰杀的如狗、羊等牲畜之血制成。

  蔬果是人类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是人类膳食结构中基本的食物构成。蔬果对于维系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其他非蔬果类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悬泉置歇脚的客人能否在饱饭之余吃到一些瓜果蔬菜,我们只能从汉简和出土的一些果核遗物来寻找答案。通过汉简记载来看,汉代河西边塞的蔬果种类少、价钱贵,这种状况与河西边塞地区的气候、温度和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有一定关系。就简牍所见可知,河西边塞常见的蔬菜有韭、葱、葵、芥、荠菜等。就出土实物而言,悬泉置出土有甜瓜籽、桃核、杏核等,数量虽然屈指可数,但是这表明悬泉置存在水果供应的现象,只是可能不常见。而在汉简中有关悬泉置接待食物清单中基本上没有见到水果的记载,只是在一份劳作簿中偶见,如“右三月卌四人:二人瓜田(节录)”,其中记载有“二人瓜田”,从字面意思看或是指安排二人在瓜田从事劳作。这说明水果并不是必须配给往来食宿人员的食物。

  汉代饮酒之风盛行,行走在黄沙漫漫的丝路古道上,行道途中的危险与艰辛惟自知,到了悬泉置饮上几杯悬泉酿制的美酒,一路的疲乏减轻不少。在悬泉置的饮食招待簿中随处可见关于酒的记录。悬泉汉简上就曾记载“出米一石二月以治酒一酿食泉上”,可见厨舍人员会从悬泉置后面山中取来泉水以酒曲自酿,一部分酒则由上级机构提供,如长罗侯常惠使团所饮之酒则由效谷县供给。悬泉置还为使者、贵人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员提供精致的酒具。

  总之,悬泉置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一座规模较大的官方驿站,也可以说是大汉朝的“官方招待所”,接待过往人员的吃住行在它的众多功能中显得尤为突出。在提供的传食方面,既照顾了中原地区的饮食风俗,又顾及西域使者的饮食习惯。悬泉置出土的各类食物和汉简的饮食记录再现了两千年前丝绸之路的繁华,反映了中西交往交流交融的文明互鉴,丰富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内涵。

  (“读懂如意甘肃·解码文化基因”甘肃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专项课题:2023YB003成果)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悬泉置的交通补给服务

下一篇【溯源甘肃文化】丝路名城敦煌故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