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民俗 > 中国传统文化

崆峒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作者:佚名       来源于: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崆峒文化的基因来源于中原文化。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崆峒山周围数百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伏羲、炎帝、轩辕都先后在这片热土上诞生、驻足。崆峒文化的源头在中原,是中原文化在崆峒本土文化的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使各个时期的崆峒文化,都融入了大量各个历史时期中原先进文化的元素。

  向善守正的正道文化。处于拱卫帝京和边关战场特殊地理位置的崆峒地区,在其成为各种军事力量争夺的焦点的同时,也促使人民养成了崇尚勇武、英勇善战的传统习惯。《汉书地理志》所载:“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在崆峒文化的发育过程中,也有过战争、杀戮、贫穷、饥饿等,但其文化的基调和内容永远是健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无论崆峒山外的自然环境怎么变换、何等严酷,崆峒山内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崆峒武术也用于健体防身,《尔雅·释地》之“空同之人武”,透示一种神武之气,给人以阳刚和力量。

  与时俱进的动态文化。崆峒文化的地域背景是动态的,它由最初的崆峒山周围,逐渐放大到东起河南汝阳,西至甘肃河西地区,后又拓展全国六七个省市。崆峒文化的时限是动态的。其时限延续,已经延伸到远古时期。不仅有三皇女娲夸父诞生地之传说,而且有考古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崆峒山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1984年崆峒山管理所在崾岘至中台修建所址时,曾挖掘出属于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的墓葬,并出土了当时人们使用的陶器。崆峒文化地域背景和时限延续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对崆峒文化的体系结构无法一次性定型,只能在不断发现、挖掘、研究的动态行为中使之逐步充实和完善起来,这种动态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继续,这也是崆峒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总之,崆峒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相比,在文化形态的构造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常见的方法只把文化设计成“靶环式”构造。即以一种文化为核心层,其他文化依次分层环绕在外。崆峒文化突破了“靶环式”构造,而成为像奥运会徽标那样的“五环式”构造,其最本质的内涵是平等、和谐。崆峒文化讲差异,但不讲优劣,作为集大成者,它保留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又体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这种文化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但却有着典型的时代特征。(文/朱克雄)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亮相“大三国志展”的东汉墨迹纸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里的礼乐文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