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疆大臣金运昌轶事(3)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间故事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 > 皖东民间故事 >

晚清西疆大臣金运昌轶事(3)


栏目: 皖东民间故事   作者:佚名   热度:

  (三)官升都督
 
  郭宝昌多了个好兄弟,军营里多了个好游击,战场上多了一名猛将,大营里多了一个高参。
 
  郭运昌不负众望,从守备升到游击,凤阳一带有个什么小骚乱,或是剿个小山寨,郭宝昌常派郭运昌带兵前往,运昌也每每不辱使命,因他机智过人,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每次全胜而归,宝昌都要召开庆功大会,犒劳有功之将,抬高运昌在军中的威信。经郭宝昌的有心提拔和鼎力推荐,几年间郭运昌从游击到副总兵,成了郭宝昌身边最得力的一员战将。
 
  同治八年(1870年),金积堡回民军在其首领陈林、马化隆的率领下与官府作对,地方官府治回民军不住,急上书朝廷派兵围剿,清朝政府将凤阳淮勇楚胜军改编为卓胜军,配合曾国藩的湘军刘锦棠围攻金积堡的回民军。当时郭宝昌之母郭曹氏病重,眼看熬不了多少日子,老大郭宝昌要留家尽孝,鼎力举荐郭运昌代替总兵率领部下调防绥德,朝廷准奏。临行前郭曹氏躺在病床上叮嘱郭运昌:"当官要爱护百姓,要为百姓谋利,天下百姓都拥戴好官,百姓似水,官府似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郭运昌连连磕头道:"母亲大人的话,儿子一一记在心头。"
 
  卓胜军作战勇敢,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所到之处,郭运昌抚慰百姓,整治暴乱,他将乱军人员分成三类:一类是祸首,不投降坚决杀之;二类是随从,胁从者只要不抵抗一律不得杀之;三类是被迫入伙,这些人不得杀之,战后愿随卓胜军的欢迎,平等对待,家有老小要回家尽孝的一律发给路费。这样不但分化瓦解了乱军,同时还扩大了卓胜军的兵源。最后回民军不战自溃,首领陈林、马化隆先后率众归降,郭运昌部大获全胜,朝廷论功赏赐,正式批准郭运昌为卓胜军总兵,并赐黄马褂一件,驻守缠金若干。
 
  第二年甘肃回民军马胜福又大树旗和朝廷对抗,杀命官、攻城池,时间甘肃战火又起。归降的原回民军首领陈林、马化隆一直跟随总兵郭运昌,郭不计前嫌待他们如兄弟,陈、马二将一直也没有机会报答郭总兵,此次甘肃回民军暴乱,正是他俩前去说降的好机会。陈、马二将请战,郭运昌分析陈、马二将原也是回民军首领,虽不是一地,但回民习俗相通,说降有一定把握,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出征。朝廷也正为派谁平乱举棋不定,接到郭运昌请战书甚为高兴,立即下圣旨,派卓胜军总兵郭运昌带兵前往甘肃平乱,陈林、马化隆做卓胜军先头部队。由于陈、马旧属大部分还在自己的军中,都是回民,天下回民是一家,陈、马部所到之处宣传郭运昌如何如何好,加之陈、马部又回本族,因而没有大的开战,只是小打小敲,"少开战,少杀人"也正是郭运昌的征战宗旨,到最后只剩马胜福本部少量部队顽固抵抗,只陈、马二将就轻松取胜,捉住了马胜福,平息了甘肃回民军之乱。因这次是郭运昌请战,朝廷上下十分关注,见郭部费吹灰之力就平息回民军之乱,皇上十分高兴,晋封郭运昌头品官服,官封卓胜大将军。
 
  光绪二年(1877年)左宗棠李鸿章派郭运昌西征,平定西疆。郭运昌率部开拔,一路征讨。光绪三年夏抵达乌鲁木齐,朝廷任命为乌鲁木齐都督,镇守西疆。
 
  西疆因长年战争,生民凋敝,郭运昌牢记临征前郭母的教诲,"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建造桥梁。地方较贫穷,一时拿不出许多钱,郭运昌就从自己的年俸中抽出大半,加以扶持,并散发巨金赈济灾民,不几年西疆的农牧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西疆从 此没有再发生暴乱。
 
  郭运昌在西疆带领百姓恢复农业生产之时,家传郭母病逝的噩耗,郭运昌和四哥郭望星在千里之外设灵堂祭七三十五天,天天敬香跪拜。义母去世后,郭运昌征得长兄郭宝昌的同意,将自己身世详情申奏朝廷,请求批准复原姓金,仍用名运昌。
 
  光绪十一年(1886年)金运昌因病辞官归里,第二年就病逝了,朝廷备加忧恤,赐葬津里故土。
 
 
 
 
  注:《皖东民间故事》中的多数文章内容采编自武佩河先生编著的《明光民间故事》一书(2002年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大金山何老坟的传说

下一篇:吴棠的故事




  相关推荐